近期在网上关于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现状恐慌感成为大家关注的主流,确实能够理解,疫情隔离之后还是需要生活下去,生活下去就需要挣钱,但2020年对于企业而言理应是活下去才能有机会,危机面前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关键依然是看企业家的战略格局与选择;
信心
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不要去跟风,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还是比较盲从,被所谓恐慌所左右,要相信国家,相信政府,17年之前的非典都能控制住,还担心今天国家实力控制不了疫情;从宏观层面来看确实对于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从近期各地的扶持政策来看,对企业还是利好的;每次危机来临之后也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企业也是优质的,生存法则决定了优胜劣汰,被淘汰的不是危机问题其实依然是企业自身问题,企业免疫能力不具备抗风险能力,要从企业自身的品牌、产品、渠道、商业模式等去剖析,如果企业具备一定的行业竞争力,何必担心生存问题呢?!
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疫情之后的发展格局变化到底如何演变,担心可以理解,但不要盲目被信息碎片化影响自身的选择与决策,在当下信息多元、流量乱窜的时代,不会一夜之间全部实现所谓线上商业模式化,而是需要选择在未来互联网商业协同化做好选择,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全渠道模式是主流选择方向,这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也不是因为疫情的来临,当然疫情之后会加速这个大趋势在企业层面的实现;
工匠
中国市场之大,有很多机会,但随着市场逐步规范,用户不断迭代的过程之中,本土市场依然差异性极大,需要长期持续化发展才有机会实现一体化;正因为没有实现一体化的前提下,无论对于一二线市场所谓降级,还是对于三四五线市场升级,这都说明了用户在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呈现更加个性化有品质的消费理念替代之前单一的低值、低价、低技术的消费体验,工匠精神、工匠意识、工匠产品、工匠品牌、工匠企业等需要及时的回归,企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带来商业模式的革命才是最具颠覆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成本逐利行为;
聚焦
聚焦才有机会做专、做精、做细、做深,之前在机会面前,本土很多企业在聚焦这点做得是不够的,在主业稍微有点小成就的基础上,就开始赶英超美的放卫星式发展,做广、做跨界、做多元、做国际化等成为主流,纷纷企图用小杠杆去撬动大产业或多产业,花钱多流水,企业经营的量入而出成了阻挡发展的借口,大肆扩张进入陌生行业;从昨天的案例,以及今天、明天正在发生的案例就可以看出聚焦的企业活的都比较滋润;
现金
近日,清华、北大联合调研了995家中小企业的现状,其中一项是——如果不开工,企业还能维持多久?数据显示,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17.91%的企业能维持3个月,仅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对于企业没有利润,就是没有现金,没有现金在重大危机面前能存活就是奇迹?本土一些创业企业以烧钱为主导,给个方案拉些投资就上马,对于现金的利用比较粗犷,不是在产品和模式上下功夫,而是在研究投资者的喜好上下功夫,看似一个个新经济,或者所谓数字科技,但在用户体验以及能否产生持续价值之后带来的现金流上研究是不够的,创业只是一窝蜂以上市为导向的企业十有八九都难以成功。
产品
新经济在替代旧经济的过程中,不要觉得有了新技术、新工具就是核心竞争力,其实这种竞争力随时被技术迭代所替代,唯一不能迭代和替代的就是你的产品力是否持续满足用户在不断迭代过程,一直在研究和迎合用户的体验需求,此时的技术力只是助力而已;用户体验的满足才有忠诚度,才有复购率,才有利润的获取;在产品力上不是简单的模仿与抄袭,在新经济时代对于产品力的要求需要个性化、功能化、潮流化,也需要生活化和差异化,就如同打地基需要石头,也需要水泥钢筋;
品牌
品牌在任何生活形态都不能被忽视,品牌是信仰,是图腾,是文化;在困难时代还是高光时期,品牌的价值就用户体验忠诚度与美誉度的结合,有了忠诚度和美誉度做基石才有品牌持续的知名度;当下本土很多企业充其量只是一个产品品牌,受利益驱动上的产品经济尚未真正蜕变到品牌经济的上位,所以当下有些品牌的困境依然是产品模式向品牌模式迭代的痛苦;
有了信心,在正确道路做了正确的选择,工匠精神与使命,脚踏实地的聚焦,做好利润做好现金流,有了足够的现金流做支撑,在产品力、品牌力上真正做到不因新技术、新工具而忽视对品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求规模化,迎合提供属于品牌用户的用户生活方式配搭,疫情之后依然还是大有作为。
前几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疫情之后本土鞋服发展趋势做了如下点评:
“疫情冲击对于线上业务认知更加普及,不仅仅只限于在一二线市场和沿海发达市场的用户体验认知,更加在三四五六线更加低层市场以及内陆偏远落后市场用户的互联网商务教育培训,加速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步伐,同时对于crm用户关系如何借用当下在社群、直播、社交等认知有了更深的推广与商业利用;但随着疫情的控制,实体门店依然是主流收入,但线下实体端的份额会逐步被互联网商业蚕食,互联网商业收入会在疫情前的比例大幅增加;”
确实如此,疫情的强普及下,让抖音、快手成了用户趋之若鹜的短视频平台,如同03年非典造就淘宝,20年造就抖音、快手,17年的发展时间其实够长的,从原本线上100%的消费收入到今天线上业务已超越20%以上,隐约之中通过这次疫情大概率会推动线上比例收入再度攀升,03年只是静态的产品展示到今天是动态的产品的展示,不变的是产品和用户体验,而一直在推动商业模式进步是新工具、新技术的迭代。
联纵智达董事长何慕老师在近期一次直播说过:
“虽然我承认新技术、新工具是催生新商业的核心动力,但我坚决不认同新商业、新零售就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叠加。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用户要有新价值和新体验,为了达到这两个新,有必要借助一些新技术、新工具,才是正理。
我看到过的为了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而枉顾用户价值和体验,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案例实在不少,没有一个做成功的。”
对于何老师的说法我是认同的,任何创新必须围绕用户的新体验与新价值,只是把新技术、新工具视为救世主,以为花钱引进新技术、新工具就是创新,肯定不会成功的;
前面我在点评中说过,大趋势必然是互联互通。单独切割成某一个端口的体验都只是点的呈现而不是面的接受,不能简单以为在点的技术突破就可以替代用户全部的体验,当下用户体验呈现的多元就是因为新技术、新工具推动场景体验的变化,让产品在不同新技术、新工具搭建的体验入口被用户广泛、快速、便捷的触达与认知;
经过近40余年的市场发展,本土用户已从开始的计划消费、被动消费、引导消费、盲从消费、理性消费到如今的自主消费(消费商时代),所以不难理解在疫情发生阶段微信朋友圈、社群被一夜之间纷涌而至的“微商”充斥了,都在各自的圈层吆喝,效果如何只能各说各嗨了;
回过头来看,非典崛起的淘宝静态展示并不是过时,只是某些品类更需动态的展示,正好直播的应运而生;而直播的快速普及,得益于移动流量技术的商业成熟度,在当下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需要淡定面对的是用户新体验和新价值研究的是否透彻?!而不是单纯跟风,需要了解自身需求在哪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自身的定位不动摇:生产商(制造商)、贸易商、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需要看到的是模式的“转型”“创新”是无法“模仿”和“学习”,更不能随意“跨界”让自己的企业迷失在市场重构的十字路口当中,哪怕疫情如何?冬天总会过去的,春天就在身边;要有春天的自信,而不是冬天的畏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