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羡慕王健林的万达,马云的阿里,马化腾的微信。但是有没有想到过他们在创立这些是背后的故事。当我们对那些商界大佬们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纵横驰骋而津津乐道的时候,可曾想过当初的他们也是默默无名的小卒。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之后,才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看一看那些商业大佬的第一桶金在哪里来。
王健林——旧城改造赚取第一桶金
1988年到1995年,赶上经商热,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经商。当时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家经商,在这一批浪潮中,王健林也毅然决然下海了。当时王健林成立的万达在大陆是第一个闯入“旧城改造”这个市场的,它们为新建的商品放配上卫生间,把木头窗户改为铝合金窗户,还再配一套防盗门,使得本来房地产本来就丰厚利润变得更加暴力,这个项目让万达赚了接近1000万。王健林如是说:我赚取到了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新的盈利模式——靠旧城改造赚钱,别人不敢干,我干!于是在大连就发展起来了。
马化腾——股市赚取第一桶金
股市赚取第一桶金 1998年,马化腾设计了一个“股票分析系统”,被某公司看中出资5万元将其买下;随后他与同学共同开发了“股票接收系统”,又赚了近5万元,这才获得了最初炒股的10万块钱抄到了70万,这为马化腾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 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来自股市。
马云——中国黄页赚取第一桶金
1994年,马云创办海博翻译社后,因帮助杭州市政府与美国一家公司洽谈,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他意识到,中国在互联网方面尚属空白,机会巨大。
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并联合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然而,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最终因激烈的市场竞争,马云最终不得不将中国黄页股份贱卖。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刘强东——中关村卖光盘赚取第一桶金
1998年,刘强东拿着在攒下来的12000元,在中关村租用了一个柜台,开始代理销售光磁产品。到了2001年(也就是花了3年时间),京东商城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光磁产品代理商。刘强东当时的个人财富也在2001年首次突破1000万元。
看了这些大佬们的创业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